「膽囊切除手術」
初聽到這個名字,覺得很陌生,但最近我的父親卻要動這個手術。原因是因為在膽囊裡長了息肉,而且還不小,為了避免病變,醫生建議動手術摘除膽囊。這是我聽到這個Term的由來。
然而,當我進一步去了解,才知道其實現在的社會上有許多「無膽」之人。不是因為像我爸爸一樣在裡頭長了息肉,就是因為結石。而膽囊切除手術,卻分為兩種,一種是一般我們聽過的「開刀」,而另一種則是較新科技的「腹腔鏡」手術。前者是會在腹部留下15~20公分長的疤痕,須住院5~8天,回復期長(約28~42天)且初期傷口會很痛;而後者則是僅有3~4個0.5~1.0cm的小記號,住院1~2天,回復期短(僅3~7天)且傷口僅會輕微疼痛。這是我在萬能的Google上查到的。
好了,問題來了,如果是如前所述,似乎應該選擇後者,感覺對身體傷害比較小,回復得也比較快,疼痛也減少許多。然而,我爸爸最後卻是選擇了傳統的「開刀」。當然,決策的過程我並沒有參與,聽起來大致是考量想在台大醫院做手術,而主治的醫生擅長的是傳統的開刀而不是「腹腔鏡」(我估計可能是該技術較新,較資深的醫生不見得有學此技術),再加上醫生有說若開刀過程發現有其他病變,可於術中再切除部份肝臟,由於肝的再生能力很強,之後對於生理機能並不會造成影響。
雖然還沒動手術,但整個了解的過程,卻令我再次思考一些課題:
1. 原無病痛,但健檢時發現有息肉,甚至到建議手術切除臟器的程度,對當事人會有多大的影響?
2. 是否所有多出來的東西都是不好的?
3. 開刀動手術等,是否是Best Solution?
4. 當事人的心理狀況,有人關心嗎?
我遇過或聽過太多因健檢發現異常「數值」,而致使原本毫無病痛的當事人因無法接受而整個健康狀況驟跌的事,讓我深深體會心理的病對生理會有多大的影響。尤其很多數值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。為醫者,除了解讀數字,是否也應深入了解病患的精神狀況以及生活習慣,進而提供最忠肯的身體及心理治療呢?
爸爸從健康檢查得知自己有輕微糖尿病,到現在膽長息肉,甚至要動手術,很明顯可感受到他對生命的懷疑及無法置信,因為一直覺得自己是生活規律且飲食健康的人。然而,心理層面是否同樣健康,卻是沒有人可以替他診療或諮詢的。很可以感受到,現在的醫療體系並沒有顧慮到這一環,也間接造成很多病況加劇吧!人在面對解答時是很嚴苛的,如果並沒有解除心中的疑惑,對於很多事是無法釋懷的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